零售数字化和要想富先修路的逻辑差不多,零售店拥有了不落于人的基础设施,深耕的商品力和精细化运营,才能带来真正的价值,竞争力以及顾客的欣赏。很多实体店都意识到数字化对经营改善的重要性,但能用出价值的并不多,有些店是认知和能力的问题,也有些只用了数字化系统中的几个功能,对经营有帮助的反而使用率不高。其实这种情况不是现在才有,传统零售阶段,不能充分利用系统的门店也不在少数。
以前超市的进销存系统,本质上做的是供应链和品类管理,模块比较多分的也比较细,前后台和供应商、库存和销售分析、价格和财务管理等一应俱全,但购买成本也较高,也需要专业的人员维护操作。相对来说适合连锁或面积较大的门店使用,小店由于品种较少,反而浪费了很多有用的功能。
本质上,这样的信息系统虽然复杂,但对长期经营或者未来做SKU优化、小分类开发和差异化等其实比较有利。但有个前提,就是必须融合线上化能力,比如对接第三方平台,具有仓拣配打通和高效履约能力等。
在数字化转型时代,超市等业态之所以被动,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的崇尚货场人逻辑,依赖平台型零售形成的盈利模式,以及顾客选择增多后渠道分化导致的。后来零售转变为人货场,顾客在平台上能搜索到更多商品,而超市反倒是找不到顾客了,也就是信息系统再完善也无法满足需求了。因此这个阶段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做即时零售业务才是首选的,算是初期的全渠道构建,有线下店和电商运营了,但还缺少社交零售业务。
目前数字化系统大多是saas软件,前期投入少而且交付效率高,问题是只能解决超市等用户的标准化需求,难以实现个性化服务,这对长期经营和精细化深耕不利,因此这类系统适合中小业态使用。比如采购模块只做验收性入库,门店缺乏主导订单的能力,容易出现被动选品或价格漏洞等问题,其实质是缺乏前瞻性经营规划。目前大零售商的数字化升级,都是基于自身需求的个性化定制。
本质上,超市等实体店经营的就是人货场,无数次的优化都是针对效率,也就是对人效、品效和坪效的改善。实体店受到电商冲击,但顾客本身具有到店和到家消费的双重需求,因此要找到线上用户,将线下店顾客引导到线上,打通和识别谁是线上用户和谁是线下顾客,从而设计有效的经营方案。这是在优化顾客的人效,数字化或一些自助收银机也可以代替人的工作,是优化门店的人效。
另外数字化系统要有较好的商品管理能力,比如基于商圈需求的选品能力,门店的商品结构优化,品类宽度深度的拓展能力和新旧品汰换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改善会提高商品效率。在商品结构能满足顾客需求时,差异化和自有品牌能力也有打磨的可能,品效也将不断提高。人效和品效的提升是增效的逻辑,此时成本优化的降本逻辑若是也能跟上,在全渠道推进下,门店坪效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
总之,零售店的数字化转型,不是上一套系统能解决的,这只是修了一条基础设施属性的公路,但没有肯定是不行的。现在经营顾客和会员是一个主流共识,但是真正能成为竞争力的一定是商品力,而数字化系统做的仍是支持。很多小店将这个当做救命稻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家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