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良好的营商环境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投资者预期,有效聚集各类资源。经济高质量发展往往需要营商环境根本性改善后才能较好体现,因此,要以刀刃向内的决心,自我革命的勇气,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一是要树立危机意识,消除“官本位”建立“店小二”思维,将企业感受放在首位。由于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中国经济处于加速换挡期,产品迭代周期快,若没有优化营商环境的紧迫感很容易错过城市发展新经济的窗口期;企业是市场参与的主体,企业创立、发展、注销整个环节都与营商环境息息相关,要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店小二”精神,抗实责任担当,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光明磊落与企业交往、交流,设身处地结合实际为企业解决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从“抓项目”到“放管服”,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近些年,在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都自觉落实“放管服”政策,促改革,谋发展,为企业减轻了不少成长的阻力。但仍有部分企业家表示未真真切切体会到“幸福感”,因为在从“计划”到“市场”这一阶段,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地方避重就轻,不敢啃硬骨头,有的看似开放了准入门槛,实则设置各种隐形障碍,地方保护主义强烈,严重损害了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只有敢“动真格”,直面问题,刀刃向内,勇于打破原有权利框架,为企业减少不必要手续和成本,取消差别化待遇,才能避免让简政放权仅限于成为“墙上文件”。
三是要完善监管体制,采用“互联网+政府”的形式,构建高效廉洁的营商环境。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应该多措并举。持续不断地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制度保障。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应该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互联网+政府”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部门与地方间大数据信息共享,通过跟踪企业难点清单解决情况及企业满意度调查等全面考核评价体系,打破信息孤岛,提升营商环境改革的执行力,让企业真正享受到改革进程中的福利。
优化营商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以持之以恒、靶向施治的韧劲,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才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来源/作者:张雨琪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