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方法过于注重讲授法和谈话法,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丰富人生意义和创造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发掘自身的优势,激发已有的潜能,培养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并且改进传统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方法。
注重积极人格培育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在方法上比较单一,过于依赖老师在课堂上知识的讲授,强调老师的主体性,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强大动力.
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方法进行改进,加入人格测试、人格问卷、乐观型解释风格和习得性乐观等,可以在积极人格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积极的了解自己,认识他人。
人格作为人格培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的性格、能力等各个特征的总和,当然人格里包含积极和消极人格,积极人格可以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可以增强人的主观幸福感,从而影响大学生幸福观的树立,所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该注重积极人格的培育。
通常心理学都是修补损坏,将“-6”改进到“-2”,但仍然是消极的,即从大坏修补到小坏而已。积极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在干预上的最大差别在于能够有效地使问题变小的干预通常都是很强烈的手段,同时这种改变发生时,个人意志力与外界环境的平衡点是偏向外界环境的。
然而,当我们想将生活从“+3”住上移到“+8”时,意志力就比操控外界环境更重要了。美国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的卡特尔教授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而特质的种类有很多,从向度来分,大体上可分为四种向度和十六种人格因素,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16项人格测验量表,实现了对人格特质维度的量化比较。
16项人格测验量表,即“16PF”,也是我们在积极人格培育过程中,使用最广泛的心理学量表之一。积极心理学还在艾森克人格问卷、科斯塔,麦克凯尔提出五大因素特质模型和特利根,沃特提出七个维度的基础上,结合儒释道等世界优秀文化,提出了24种人格优势。
这些都可以作为积极人格培育过程中的人格测试、人格问卷和人格测验量表,实现对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发掘,再对个体的积极人格进行培养。积极心理学还注重乐观型解释风格,大学生在面对考试失败、感情挫折、家庭不幸等一系列应激事件时将原因归于外部因素和暂时的,用积极乐观的解释来看待消极处境,有助于大学生走出痛苦的阴影,最后达到形成正确幸福观的目的。
马丁·赛里格曼通过研究“习得性无助”使积极心理学广泛的被其他学科所应用。他认为一部分人之所以不幸,就是因为他们身上消极的性格特质,比如抑郁、强迫和恐惧等,被外界不断刺激和强化,造成负面偏差,最终形成一种习得的人格。
那么以乐观为代表的积极人格也可以学习所得到,当然老师可以通过乐观归因测试等方式,通过训练来促进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的形成,大学生积极的潜在力量和能力会建构出积极的人格恃质,以积极的人格力量来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教育,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教育效果。
拓宽积极人际关系
马丁·塞利格曼在PERMA理论中提到幸福是由五个元素共同构成,而积极关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当中,“他人”就是大学生身边的舍友、同学、老师、家人等,欣赏他人是承认和赞美别人的一种行为,欣赏和感谢他人对提升主观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欣赏和学习别人的性格优势,能给他人带来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升华。
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积极主动式沟通和非暴力沟通可以优化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信念,使人的行为更有目标和方向,更专注于做积极的事情。
许多幸福的人之所以觉得幸福,不是他们未曾经历过沮丧、愤怒、压抑等负面情绪,而是与其他人相比,他们可以更快地从困境中走出来,处理负面情绪的免疫系统更强大,他们之所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积极人际关系强调三个方面的人际关系,包含了与父母、兄弟姐妹、爱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等关系,所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拓宽大学生积极人际关系应该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大学生的许多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如亲密关系、支持、自我认同、情绪安全感等。良好的朋友关系与良好的学业成就相关。当然仅给那些没有朋友、被班里排挤、被宿舍排斥的大学生提供个人支持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帮助他们发展新的社交技巧,还要改变班上其他人对他们的看法和行为。
第二,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积极心理学倡导建立共情的、温暖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得大学生出勤率的提高、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学业成就的提高、自尊水平的提升、积极动机的增加、社会联结和参与度的提升等,同时也能减少大学生的破坏性行为。
第三,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在不断变化,个体想保持一段健康持久的关系就需要共情的能力,需要理解他人的需求,欣赏他人的不同观点。帮助父母理解孩子是如何成长和学习的,明白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了解他们的喜恶、敏感之处和优势,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与孩子一同探讨问题,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这些都可以有效提升亲子关系。
总之我们在幸福观教育时,要让大学生学会人际关系中尊重他人的重要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问题产生前,人们就能够对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产生良好的动机。积极心理学在拓宽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方法路径的同时,也提供了改善人际关系的答案,那就是感恩、宽恕、积极主动沟通和非暴力沟通。
利用量表评价体系
心理学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将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情感、状态和概念进行量化,并做成心理学的量表,所以利用积极心理学的量表评价体系,是检验大学生幸福观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幸福指数通过对个体幸福感程度的具体化与数字化,就能使幸福观教育的效果更直观的得以呈现,以对幸福观教育实施的效果做出评价性的反馈。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更加具体的概念,它通常被定义为相对高水平的积极情感、相对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以及人们对自己生活是否美满的一个整体性判断。积极心理学更倾向于测量生活满意度,因为这个指标在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有足够的敏感性。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不管用什么样的标签、术语来测量,都会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当前对一般幸福、生活满意度以及快乐的测量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受欢迎的测量方法就是“生活满意度量表”。量表中包括5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7个级别,从1(强烈不同意)到7(强烈同意)。结果从5分到35分。
在大部分方面,生活与我的理想状态很接近。
我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
我对生活感到很满意。
我已经获得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
如果重新来过,我不会尝试去改变任何东西。
如果你回答了这些问题并算出总分,这里有一个对分数大概性的解释:31~35=对自己生活非常满意,26~30=对自己生活很满意,21~25=对自己生活基本满意,20=对自己生活中性,15~19=对自己生活不太满意,10~14=对自己生活很不满意,5~9=对自己生活极不满意。
大学生获得个体幸福感受是幸福观教育效果的实现形式,而对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有自陈报告法、旁观者报告法、任务完成法、行为记录法和生理测量法等,而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简单访谈和问卷调查较多。
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个体幸福感程度的衡量可以直观的体现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效果,如果通过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个体能够获得更高的幸福感水平,则表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此个体是有意义和效果的,积极心理学的相关量表完善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