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优化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它是中国所有王朝的模板,却被历史尘封
TUhjnbcbe - 2024/2/16 2:48:00
北京哪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_p2/

夏后,一个最有争议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今天研读《史记》第二篇《夏本纪》,内容虽少却意义深远。本篇介绍了夏朝的创建、传承和衰败。整体上令人唏嘘不已。

原文概括

尧在位时,天下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尧命鲧(禹的父亲)来治理水患,历经九年时间,没有取得成效。舜代天子执*之时,对鲧的作为不满意,在羽山杀死了他,并且命令他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

舜登临帝位后,正式任命禹为司空(官职名),由益和后稷辅佐,开始了治理水土的工作。禹省吃俭用,把所有物资和精力都用在治水一事上,经过长达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平定了水患。禹把天下划分成九个大州,疏通了九条河道,修筑了九个蓄水的大湖,测量了九座大山。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让后稷负责赈灾调运物资的工作,解决了灾区百姓的温饱问题。

水患平定后,禹考察了各州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缴纳贡赋的种类和数量,又规定了纳贡时所走的路线。

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禹以都城为中心,划分了五服区域(五服依次为甸服、候服、绥服、要服、荒服),明确了五服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使得天下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为了表彰禹治水的功绩,舜赐给禹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还用禹的言行举止作为刑罚的标准,禹的声望达到了空前。

舜指定禹为帝位的继承人,舜死后,禹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躲到阳城,但诸侯都来朝拜禹,禹这才继承了天子之位。国号为夏后。

禹继位后,想让皋陶来当接班人,结果皋陶还没继位就死了,后来又指定益为接班人。

禹到东方视察,到达会稽时,在那里逝世,把天下传给了益。益也效仿前人,把帝位传给禹的儿子启,自己躲到了箕山之南,结果各诸侯不服从益,都归附了启。启顺势成了天子。

启初登帝位时,有扈氏不来归服,启前往征讨,在甘地备战,作甘誓,消灭了有扈氏,从此天下都来朝拜。

此后历代君主遵循世袭制代代相传。

《夏本纪》中高度浓缩地写了夏朝几位君主的故事。

第三任君主太康,丢了王位,是为“太康失国”。

第四任君主中康,讨伐羲、和这俩酒*大臣。

第十四任君主孔甲,骄奢淫逸,吃龙肉,诸侯相继背离。

第十七任君主桀,囚汤放汤,被汤推翻*权,夏朝灭亡。

其他君主,除了名字之外,没有其他文字讲述。

夏,自禹建立始至桀亡国止,历经年时间,更替14世,17代君主。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隐于历史之中。

解读:

禹凭借功绩做天子。

治水患。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我认为是禹。当时部落联盟形态,人们最恐惧的敌人有:自然灾害(强风、地震、洪水、山火、泥石流等)、饥饿、疾病、野兽等,其中水灾应该是发生最频繁、波及范围最广、而且破坏力最强的一个敌人。自古以来,我们都很恐惧水灾的发生,它的危害实在太过严重,轻则建筑物倒塌,农作物绝收,重则直接收割无数人的生命。禹却把多少代人无法解决的水患问题治理的相当完美,创造了人力胜天的神话。让人们不再受洪水的威胁,反而因水获利,有了更多可供耕种的土地。禹被视为山川之神,在当时一定是被人们盲目追随和崇拜的。

定贡赋。禹把九州的田地和赋税分成三等九级,各地贡赋均由当地的物产情况所决定,这是当时最为科学的方式,能够使土地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

设五服。规定了君主、臣和诸侯各自的势力范围,极大的维护了君主的权利和利益,起到了统御各诸侯和百姓的目的。

禹的功绩是巨大的,是造福天下苍生的,人民都尊重敬爱他,所以禹没有竞争对手,顺利继承了帝位。

世袭制自启开始,贯穿整部夏朝历史。启才是世袭制的制定者和推行者。

禹指定的接班人是益,并非自己的儿子启。但结果却是诸侯不服从益,推举启做了天子。

启在初登天子之位时,遭到了一部人的反对,代表人物是有扈氏。启通过战争的方式消灭了有扈氏,从此“天下咸服”

启通过血腥镇压的方式,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制定了王位世袭制,为自己和后代子孙的合法继承人身份打上了正义的标签。所有人承认并接受了这种王位继承制度,才使得夏朝的君主即便有几个能力不够、品行不好,也能传承14代。

舜时代是王朝的雏形。

在大禹治水、开九州、定贡赋、设五服后,社会已经具备了王朝的雏形,但缺少王位继承制度和连续性,所以算不上正式的王朝。

夏沿用了舜时的基本框架,开始了第一王朝之路。

夏是中国第一个王朝。

王朝是由部落联盟演变而来,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l王权的体现。

部落联盟的首领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联盟首领对各部落没有持续、具体的要求,也无法在部落内实施具体操作,只能在需要时征用。部落还是独立的单元个体。

王朝的君主则具有明显的权利意义。诸侯的势力地盘由君主来划分(参照五服中的候服),诸侯要定期朝见君主、要按时交纳贡赋、要帮助君主抵御外敌,要履行相应的职责。如果不听话,君主会派兵讨伐。

l王位继承制度。

部落联盟的禅让制不足以维持*权的长期稳定,属于个人时代。

王朝的世袭制让父死子继的观念得到落实,对王权的稳定是最大的保障。

l都城的建立。

部落联盟不需要都城,我的部落所在就是联盟的权利中心。

王朝的都城,是君权的象征。供君主居住,百官大臣工作的地方,是行*统治的中心,是王朝的象征和枢纽,重中之重。

l有效的*府机构。

部落联盟基本没有。部落联盟首领统御其他部落靠的是本部落的强大,武力压制。

王朝设置百官职位,各司所职。通过官职使君主的意愿变成*令,发放向各诸侯国。社会形态不再是松散的依附关系,而是变成了地方服从中央的臣属关系。

l贡赋。

联盟部落没有强行交纳贡赋的记载,自愿进贡。

王朝的贡赋制度体现了君臣的上下级关系,也表现了君民的阶级关系。天下资源均为君主所有,私有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样君主可以调配所有资源,也为王朝的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l统治疆域。

部落联盟没有具体疆域,会根据部落的迁徙随时发生改变。

王朝的疆域明确,四方皆有标注,犯我疆域者,视为侵国,举国共伐之。

夏的框架和模式与后世所有的王朝都是相同的,也是王朝的判断依据。夏具备了一个王朝应有的所有条件,且长达年,所以它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解惑

夏是否存在?

这是关于夏争论最多的话题,我认为夏一定是存在的。

很多人质疑夏朝的存在,原因是没有出土过夏的文物也没有发现夏的文字。

l遗址和文物。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已经被证实正是夏的都城。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经过科学探测,这些出土文物的存在时间和史书上夏后期的时间是吻合的。所以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朝存在的最强有力证据。

l文字。文字的本质不过是一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用于书写的符号。不能因为没有发现夏的文字而认为夏没有文字,也不能因为夏没有文字而否定夏的存在(朝鲜和越南之前就没有文字,汉字传入后才有书写记载)。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是被晚晴时期的王懿荣发现的。可是在清朝之前,古人们是清楚的知道商朝是存在的,并没有因为缺少文字而否认商的存在。同样的道理,夏朝的文字可能只是尚未被发现而已。

夏文字没有被发现,有三种可能。

1.文字过于简单,我们不认识。相信甲骨文一定也是很早就被人见过的,但却没有在意,更没有进行分析研究,他们根本想不到这会是一个朝代的文字。

我国文字的演变顺序是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文字创造的初期可能只是几个笔画,或者简笔画,而且文字数量不会很多,不会以长篇的情况出现,所以我们很有可能是因为不认识误以为没发现。

2.保存文字的载体消失了。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载体不容易损毁,才能使得保存到现在,而夏的文字载体不一定和商朝一样,有可能是树叶,也可能是树皮,还可能是兽皮,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载体腐烂消失了,文字也随之消失。就像古印度的文字就写在树叶上,佛经就是写在树叶上的,叫贝叶经。

3.掌握文字的人消失了。甲骨文是用于祭祀和占卜用的,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这些活动普通百姓可玩不得,都是掌握在上层阶级手里。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掌握文字,商夺取*权后,很可能消灭了掌握夏朝文字的人,销毁了带有文字的物件、禁止了这种文字的使用,使得几百年后无人再会夏文。

我的观点是,没发现不代表没有。

启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的帝位吗?

很多人认为启是用武力夺得的帝位,因为*治斗争一向都是伴随着阴谋和战争的。这种说法我觉得是有可能的,也是合理的。但我更倾向于太史公记述的这样,是各诸侯共同推举出来的,理由如下:

1.当时人们对老首领去世,由他的儿子继承帝位这种方式是默认的,或者说是理所应当的,就像帝喾死后,没指定继承人,但是大家先让大儿子挚继位,没干好,再由小儿子尧继位一样。包括尧禅让给舜,舜出去躲避时,把帝位传给了尧的儿子丹朱,而不是让大家另选贤能。说明舜也觉得儿子应该接替父亲的位置,继续当天子才合理。同理,禹躲避时也是把帝位传给舜的儿子商均,而不是其他人。

说明当时的父传子、子传孙的观念很深入人心。

加上禹的形象太过光辉、高大,追随者众多,让他的后代继承他的事业,是对禹最好的尊重和感谢。

2.讨伐有扈氏是场兄弟争权的内战。有扈氏也是禹的后代,在启当天子的时候不服从,被启消灭。这场战争是不是有种不服气的感觉?都是爹的儿子,凭什么你继承帝位。所以别人没有反对,同样拥有继承权的有扈氏站了出来。

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1、攻击敌人之前,一定要师出有名。

让自己站在正义和有理的一方,把对手置于邪恶和有罪的一方,往往对己方的胜利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启伐有扈氏的时候,作甘誓。

中康征蔡、和的时候,作胤征。

《甘誓》和《胤征》都属于讨逆檄文,除了有打压对方士气,瓦解*心的作用,也起到了战前动员的效果。一篇好的檄文,真的是可当百万兵。

后世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檄文,比如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把曹操吓得头疼病都好了。

2、对待*治敌人,一定不要妇人之仁。

夏亡国的根本原因是君主的荒淫无道,*治的糜烂,导致诸侯和百姓背离,

夏桀曾关押过汤,但后来把他释放了,最终推翻夏王朝的人物正是这个汤。这个故事生动的诠释了养虎为患和放虎归山的含义。即便夏桀杀掉汤,也不能阻止夏最终的灭亡,但历史就是这么捉弄人。

类似夏桀与汤的故事不断地在后世历史上出现,商纣王先关押、后释放过周文王姬昌,最终*权被姬昌推翻;隋炀帝杨广也关押、释放过唐高祖李渊,最终也被李渊推翻*权。

*治斗争的游戏规则就是你死我活,不要手软啊。

附:夏建立后的历史,被太史公写成了一本流水账,究竟是什么原因?

没有足够的史料记载作为素材吗?这段历史是否被商可以抹去?

读历史,长经验。《夏本纪》学习完毕,希望大家收藏

1
查看完整版本: 它是中国所有王朝的模板,却被历史尘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