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成语,叫“东施效颦”,说的是古时某村中住着一个美女,叫西施,还住着一个丑女,叫东施,西施有点胃病,经常皱着眉头(颦:皱眉),这种美中不足更让人心疼,更觉漂亮。东施误认为人们说西施美是由于其皱眉,因此,也学着西施皱眉捧心,一副病兮兮的样子,结果,人们说东施更丑了。
为什么美西施有缺陷会让人觉得更美?联系到学校,我们会发觉有一种现象,有的教师应说非常不错,可学生不喜欢他;有的教师也不错,但缺点也不少,然而学生就是喜欢他。断臂的维纳斯是公认的美神,许多人曾为其续断臂,结果都是狗尾续貂,没有原来的漂亮。这印证了脂评《红楼梦》中的一名言:“真正的美人方有一陋处。”
为什么断臂的维纳斯更有吸引力?为什么西施生病更显得美?这是由不完美效应造成的。所谓不完美效应,就是人们喜欢不十全十美的东西胜过十全十美的东西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不完美效应?
这是因为人总是在现实中生活,看到的、听到的、见到的总不是尽善尽美,然而,从理论上说,我们都是在追求尽善尽美。
“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特别突出英雄人物”等,更使得许多人物“脸谱化”,使人感到过分“假”。由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及对传统伦理标准的逆反心理,从而出现了不完美效应。
书法家和画家很讲究设计留下空白,术语叫留白,这实在就是充分利用不完美效应。对不完美效应,鲁迅先生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道:“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毕竟是苍蝇。”
在学校中,我们要注意这种不完美效应,不应故作姿态,让自己“太像老师了”。有错误要敢于公开承认,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话都当作真理,把自己当作真理的化身和一贯正确的代表,那样学生是不会买账的,最多是口服,心是不会服的。
一位出色的教师,偶尔犯点可以接受的错误,可能学生更觉亲近,更喜欢接近。现在电影界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再是好人坏人一看就知道,当然,不完美是在基本完美的基础上存在不足,才有吸引力,如果尽犯错误,那就失掉威信了。
指一些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照搬和摹仿大学的教学方法,要求中学生用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处理问题,从而带来教不适学、学不适教。从不遵循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很难进行正确教育,同样,这也是进行有效家庭教育的前提。
现在的青年教师,一般持有较高的文凭,这些人往往读小学、中学时就是班上的尖子,读大学时,又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他们对自己的价值看得很重,对自己的能力评估过分,因而在自我定位上偏高。
认为教中学是大材小用,是杀鸡用牛刀,用大学学到的知识教中学已绰绰有余,因而表现在对老教师,尤其是对学历比自己低的老教师从心眼里看不起,无视教材的研究、教学的过程,甚至整个教学常规,结果既处理不好同事关系,又教不好书。
这种年轻教师人数不多,随着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的提高,可以说越来越少,但即使很少,也会让社会对整个层次的年轻教师产生非常不好的印象。
青年教师和中学生,尤其是和高中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多,本身社会经历不足,基本上不存在“代沟”,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本是好事,但事情往往都有两面性,由于过分随便,就会和学生说一些不应该说的话,做一些有失教师身份的事,从而在学生心里“掉码”,觉得该老师不像教师,可亲而不可敬,吹吹玩玩可以,叫我听你的?没门。
这是典型的教师没有权威的表现。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权威,是对学生教育、教学的基础。只有教师有权威,令才能行,禁才能止,话才有人听,才谈得上教育和教学。
现在,一些青年教师论学识是好的,论教学是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压不住学生”,学生不听他的,说白了,是教师没有权威。
由于青年教师大多数曾经在学生时代辉煌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是不很辉煌的也只剩下了辉煌,兼之四年大学的学习,使他们从高处往下看,更觉得中学的知识没有什么难学的,忘记了工作的对象是中学生,因此在教材处理上偏深。
导致教学中的“深一脚,浅一脚”,导致教师讲而不清,学生学而不懂,正像有学生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
由于大学许多门课的教学不像中学教学强调教学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甚至中英文夹杂讲课,教师不一定按教材教学而是可以自编讲义,教授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师范院校虽有教学法课,但普遍重视不够,尤其对“事非经过不知难”的大学生来说,往往把教学法看作副科,本身就不重视,因此没学好。
到了中学,对要求教师以培养思维为主线、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教法老大不适应,他们对中学广泛推行的目标教学法、异步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等知之不多,实践更少,因而形成“茶壶煮饺子,有口道不出”。
中学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优化,既要使表面孤立的知识点用思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平面或立体的结构。在教学板书中,思维过程往往被省略为几条连线,形象地向学生显示出来。学生可以很容易地以某个知识点为思维发散点,从而使思维更具流畅性和变通性。
例如H2的制取,由于地球上没有游离态的氢气,因此,只能从化合物中获取,要把氢元素从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就要求我们以氢气为基点,想法回忆含氢元素的化合物,如水、酸、碱、有机物等。
从理论上讲,用它们都可制得氢气,但有机物的脱氢反应复杂,难控制,故常用水、酸、碱为原料。水最便宜,故合成氨所需的氢气是用水和碳高温应制得,氯碱工业所需的氢气是由饱和食盐水电解得,而地质队所需氢气则用硅与碱液反应制得,因用酸为原料容易在路途倾出。
实验室则以酸和金属反应最好,以锌为宜,因为速度适中,这样一来,不仅知道原料,而且知道还原剂,连反应条件也知道了。因而,图就在黑板上和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课堂教学节奏要适中,太快不行,太慢也不行。
太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连笔记也记不了;太慢,学生容易疲倦,激不起学生的激情。因此,我们要研究教学的节奏。从课型看,起始课、传授知识的课,要略慢;对有感情色彩的课,要略快或快。从时间安排上,学生兴奋度高的前半节,节奏要快,而兴奋度低的后半节,节奏要慢,甚至让学生做作业。
教学进度要按规定进行,不要急于把课上完搞复习,那样必然会使学生似懂非懂,煮了夹生饭。煮了夹生饭再回锅就麻烦了,因为此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夹杂着一些错误,而人的认识有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接受新知识,更正错误认识。
毛主席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就是要克服定势思维的影响。
青年教师命题,往往偏难。这也有两个原因:一是过高估计了学生水平,二是故意要杀杀学生的“傲气”。一般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一定要适合于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
一般来说,要学生2个小时做完的题目,教师自己做,以半小时内做完做对较为合理,你自己出题白亡做都安管把小时,尚未见过题目的学生怎能在两小时做完做对?要让分数峰值在70分左右,即让大部分学生及格,这样学生才对你的教学有信心。
峰值分太高,人人都考高分,学生会掉以轻心,峰值分太低,大家都不及格,学生会丧失信心。杀“傲气”就更不对了,如果学生都不及格,必然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必然让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太差,从而不愿学,甚至不想让你教,于是找校长告状,要求换老师,这样的事出现的还少吗?
其实对于解决这些很简单,那就是学习。一是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老教师的课,多读教研文章。二是学大纲、研教材,做到成竹在胸,这样就能做到一年人门,两年过关,三年规范,逐渐成熟。